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三下乡”特辑(四)| 会计学院赴福州市畲族乡走访团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bevictor伟德官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bevictor伟德官网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让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校团委组织各学院以“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 ”为主题组建了“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各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围绕党史学习、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旗)
实践主题:走畲族乡,访传承人
指导老师:陈甜甜
参与人员:周梅、何巧丽、郑娇艺、方荣滨、郭嘉玮
所属学院:会计学院
实践对象:畲族村民、畲族传承人
实践时间:2021年7月8日——2021年7月13日
(会计学院赴福州市畲族乡走访团队成员合照)
实践背景
福建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等地区的十一个县市内。bevictor伟德官网总书记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给福州畲族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于推动畲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也将在福州举行,在向全世界展示福州现代化的城市美景的同时,也展现了我国福州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传承弘扬畲族文化、助力福州畲族乡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实践行程
01
#三坊七巷畲族馆#
畲族文化馆
七月八日小队参观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畲族馆,该馆以畲族文化为纽带,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深化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01
走进畲族馆
队员留影纪念
在畲族馆中,队员们参观了畲族的一系列服饰、手工艺品,在细枝末节中感受到了畲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畲族服饰按地域又分为罗源式、霞浦式、福安式、福鼎式、顺昌式、光泽式和漳平式等七种类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与馆主互动交流
作为三坊七巷唯一一座少数民族建筑,畲族馆不仅承载着畲族先民在福州生存与发展的历史信息,也体现了畲族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自觉。
馆内参观完毕后,队员跟馆内的叔叔进行了互动交流,他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了了畲族的文化起源,以及畲族的盘、兰、雷、钟四大姓氏和畲族人民最爱的畲族三宝:畲医,畲服,畲语。
02
#走访八井村#
松山镇八井村不仅地理条件优越,还是传统畲族名村和革命老区基点村、福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罗源县统战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八井村民的用水用电、物流运输等基本生活设施,这为村中畲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组队驱车来到松山镇走进八井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和谐有序的景象。榕树下老人们闲话家常,村道两旁花池花草郁郁葱葱,处处呈现出一股乡村田园气息。村庄内畲族文化积淀深厚,现存着畲家拳、畲医药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雷师傅向队员讲述八井拳动作基本招式)
01
初识雷师傅
队伍来到了八井里最具代表性的畲族文化畲拳非物质文化基地,探访了畲拳馆馆主八井拳传承人雷知坤,他热情友好地向队员们讲述了畲拳的由来与衍变,开办畲拳馆的原由,并在舞台上向我们展示了八井拳术。
据雷师傅口述,八井拳属南拳,创拳初衷是防土匪入侵,特色是长拳短打为主的拳术及棍术,其动作多模仿于动物,可以用“形威、力猛、马实、手狠”概括,既有中国南拳的刚健有力、迅速凶猛,又有独具风格的攻防套路。
为了让八井拳传承下去,雷师傅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古训,并将八井拳引进了校园。在他的推动下,当地的福州华侨中学,民族中学、霍口畬乡中心小学、罗源二附小等多所学校都开办了八井拳的课程。为此,雷师傅还于2016年自筹18万元,将自家楼房的一楼改造成练功房,开馆授课。“舞台展示可以稍微变动一点,但传统的,原始的文化一定要保留下来。”他希望八井拳能够传承好,保护好,未来能打造成八井村的特色名片,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02
感受畲族文化
除了畲拳文化,八井村还修建了八井公园,畲族文化陈列馆,畲族革命史陈列馆等,并且依托三月三等特殊节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畲族特色活动,吸引八方的旅客前来参观。
之后队伍去往了八里村的畲族文化纪念馆,在那进一步了解到了畲族特色女性服饰凤凰装、畲医畲药等文化。
游览完文化纪念馆,小队还受邀前去观看了村里畲族文化的才艺展示演出,并且亲身加入进了畲族人民最喜欢的活动——竹竿舞。随着风声一起载歌载舞,大家切身感受到了畲族人民的热情与畲族文化的丰富,希望畲族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03
#探索竹里文化#
走进竹里谷仓
为了能亲身体验畲族技艺,近距离了解畲族文化的内涵,传承弘扬畲族文化并了解乡村振兴在畲族乡中的发展助力,队伍来到了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竹里村,进行采风······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的竹里村,道路两旁政府修建的安置房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进村口与民房墙上都充满畲族文化元素。
在竹里村尽头的山脚下藏着一栋四四方方的画院,跨入画院大门,可见一个三进的院落隔着一个小院,对面是木质结构的主屋,各有一幅壁画,名为“畲韵飞天”。画院里的文创产品都充满畲族元素,自制染料的民族风围巾、畲家少女元素的茶盘、畲族老人形象的木雕······
01
初入竹里谷仓画院
竹里谷仓画院创始人郑世衔是罗源本地人,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当过教师,后又在厦门从事家装行业,有一定积蓄后,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2016年他回到罗源寻找合适的场所,“大大小小的乡镇古村走了个遍,但独独看上了这里。这样的地方,优势不在于建筑材料的华美,而在于可以结合和发挥的元素很多。”他说,竹里村是个纯畲族村,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作品有了民族和地域的特点,在交流上,就可以和大都市甚至与国际水准站在同一平台高度。”
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开始由上到下逐层精准实施,民族融合趋势加快,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文化政策逐项落地。竹里村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平整通畅的道路,并且村里如排水线路、停车场、村民休息室等基础设施都逐一完善,在谷仓画院努力与福州当地的众多学校合作学研活动以及政府的大力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对畲族的文化有了兴趣,并到此进行学习和研究。
(图为小组队员与郑院长合照)
02
竹里畲族服饰基地
小队员们到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服饰传承人兰曲钗家中,参观凤凰装的制作。她的家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畲族服饰,墙上还挂着不同时期的凤凰装,见证着畲服演变的历史。凤凰装是畲族传统服饰,头顶盘红绳,衣服绣花边,罗源畲族妇女的装束像传说中的凤凰那般美丽。她一边带领我们参观畲服传承示范基地,为我们讲解畲族服饰的来源与变化,让实践队员们对畲族服饰这一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谈话中,她还向队员们提及两年前的各民族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时,“当畲族的代表刚一入场,习总书记便一眼就认出了咱们畲族的服饰,很亲切与我们交流沟通,毕竟习总书记在福建省任职时间超过17年,而畲族作为福建省内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习总书记最是放心不下,所以这几年来我们畲族能够加快发展也是离不开总书记的关心啊。”
精美的畲服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兰曲钗,其手艺之高超在畲族人民中广为流传,所以有很多来自广东、浙江、江西等外省的畲族传统服饰订单,队员去时,兰师傅也正坐在裁缝机前认真缝制着着畲服。
“一件衣服完整的工期是需要3-4天,每个细节都是需要制作到位,不能以流水线的形式去做,不然就会失了畲服本有的文化与味道。”据了解,兰师傅的畲服基地也带动了当地蚕丝产业的发展,更多村民通过养殖蚕,制取蚕丝获得更多的收入,这难道不是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发展共同合作的又一优秀典型吗?
04
#走进宁德市半月里村#
霞浦县半月里村,是一个美丽的少数民族小村庄,雷姓畲族人在这里生活了三百多年。村口荷花池盛开着婀娜多姿的各色荷花,让人心旷神怡。
与八里村、竹里村不同的是,半月里村已然是个成熟的旅游景点,这里的村民们会通过种畲茶、开土家馆、出售畲族特有手工物件来谋生。并且也时常有旅游团来到这里观赏体验美好的风景。
小队通过热情的村民的指引来到此行主要目的地之一——畲族民间博物馆。此馆由村民雷其松私人筹办,他花费二十多年的时间收集畲族历史文物及日常用品,并以自家三层楼房作为展示馆。
谈及建造这个博物馆所经历的困难,雷师傅说,以前的村民们不理解他,所以他维护畲族文化的道路十分艰辛。“我做了32年,1989年到现在,15岁初中还没读完。我13岁就跟着我爷爷,15岁开始保护古村落,那个年代要保护古村落困难很大。”
当提到“乡村振兴”政策对婚俗文化等畲族文化的助力,雷师傅感激地说道:“这几年下来,政府一直在扶持着这个村庄,为把我们村提升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政府在修复这个村落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
(图为队员们与雷其松合照)
实践总结
村庄树荫环绕,生长着许多上百年的老榕树,树根深深扎根在土里、盘根错节。走在这村落里,在山景秀丽中感受这片文化村落的沧桑变化,在斑斑点点的砖瓦瓷片中感受曾今那段斑驳的岁月,我们看到了改革创新,也看到了文化传人为守住畲族文化精髓的不易,如今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下,相信这片土地会越来越来好,畲族文化的传承也能越来越顺利。
凤凰装
是典雅的象征
丰韵了畲族少女的柔美
畲拳的焦点
以点穴的姿势
领悟武术的邃远
自然纯净的金黄翠绿
是畲族文化的剔透
在红色的中国里
民族历史将以最好的方式传承下去
生生不息